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2023-04-21
最新消息
2023 好空氣育福田公益行動

一起攜手共同響應

響應「臺灣好空氣育福田公益行動」停燒稻稈計畫
協助農友落實稻稈還田的永續循環
期盼在收成後就地分解成為土壤有機肥
讓台灣成為全亞洲真正「零燒稻稈」的福地
為地球減少溫室效應盡一份力量


台灣是稻米大國,一年收成兩次。但是,在一期稻作收割與二期稻作插秧的間歇期,田間常瀰漫著一股焚燒稻草的嗆鼻味,因為農民相信焚燒稻草能殺死有害病蟲,同時能產生有益稻作生長的有機質。六月正是這樣惱人的季節。

儘管《空氣汙染防制法》在2018年修訂後,就明訂焚燒稻草將處以罰鍰,仍杜絕不了田間舊習。稻草被視為農間的廢棄物,焚燒是農民認為最方便且有效的方式。

但是,一款稱為「稻草分解菌」的應用,有機會根除這種舊習。

這場在彰化舉辦的「稻草分解菌示範觀摩會」,是向農民宣導用分解菌取代焚燒稻草的理念,更是「台灣好空氣育福田公益」行動的其中一個環節。而促成這場扭轉台灣稻田天空行動的3名幕後英雄,他們在不同崗位為台灣環境盡心力,更吸引台灣77家企業贊助力挺。

他用心聆聽農民聲音,為農民找出焚燒稻草的解方

用心聆聽,苗栗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朱盛祺覓得根除農民非燒不可的解方。

早期,台灣農政單位就在推廣「分解肥」取代焚燒稻草,但農民並不買單。參與推廣的朱盛祺四處奔走,聽到的卻是農民的抱怨聲,最大問題點是分解耗時過長。他解釋,分解肥要花14至21天才能將稻稈分解,但兩期稻作期間也就間隔七天,根本趕不上農民整地插秧的時間。

「有農民跟我抱怨,只要燒稻草,隔壁就檢舉,但分解肥速度又不快,實在很兩難,」四處走訪農田的朱盛祺,深感種稻人的無奈,心中也種下一顆改變的種子。

2015年,朱盛祺投入「速效稻草分解菌計畫」,結合植物病理學專業開發一款能夠在7天就能分解粗稻稈的菌種,且還能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約0.3 至0.5%,「我們研究過,這樣分解還能使同面積田地產量平均提升4.5%,」朱盛祺說。

他因為這個發明而獲頒2021年國家農業科學獎環境永續類千里馬獎,也將發明技轉給5家公司生產。但是,一分地(約293坪)的分解菌使用量成本就要300元,對農民沒有吸引力,因此初期仍需要外界的支持,除非農民看見效益才有可能響應。

2018年,這項發明從苗栗開始推廣,2019年採用分解菌的苗栗農田達到515公頃,2020年已經擴張為10倍面積。「這樣的成果出乎我的預料,」朱盛祺坦承這樣的成果源自企業的相挺,例如2020年苗栗縣政府就邀請台積電、長春石化等九家在地設廠的公司贊助1,269公頃的稻田噴灑分解菌。

苗栗農改場作物環境課課長朱盛祺(右)投入「速效稻草分解菌計畫」,研發分解菌取代焚燒稻草,獲頒2021年國家農業科學獎環境永續類千里馬獎。

發揮行動派力量,這兩人號召77家企業力挺贊助

這場扭轉燒稻草危機的改革從苗栗出發,要拓展到全台灣26萬公頃的稻田則需要更多人挺。中華國際原生復育協會創辦人林芮竹與普萊德科技副總許華玲的加入,為這場行動帶來了東風。

林芮竹因為宗教與登山興趣走訪全世界,特別關注農業廢棄物議題而成立中華國際原生復育協會,在世界各地推廣環境教育及尋求農業廢棄物的處理解方,她從一篇新聞上注意到了分解菌。「我當時看到這篇新聞,很驚訝台灣有方法能解決廢棄稻稈,於是找上了朱盛祺,」林芮竹開始在台中外埔、彰化埤頭、花蓮玉里三處找農友合作試種確認分解菌成效,規劃接下來的推廣行動。

中華國際原生復育協會創辦人林芮竹(右)致力農業廢棄物推廣,親自走訪田間推廣稻草分解菌。

普萊德科技副總許華玲的加入,為這場行動又注入了新能量。

許華玲與普萊德科技董事長陳清港這對夫妻檔長期投入社會公益,也是2021年「天下永續公民獎」中堅企業的冠軍得主。某次,許華玲在與好友林芮竹閒聊天時談到燒稻草的議題,立刻決定投入。

於是,中華國際原生復育協會與普萊德科技攜手發起「台灣好空氣育福田公益行動」,到台灣各城鄉推廣稻草分解菌,今年1月、6月分別在花蓮、彰化舉辦觀摩會。

許華玲除了著手活動文宣,也扮演登高一呼角色。由於陳清港的另一個身份是中華民國創新總會長,她就北中奔波開說明會,號召企業贊助認購。許華玲透露,透過雙方的努力,總計號召77家企業及11人認購約4,100公頃土地,金額總計約1,025萬元。

「一個人做不盡天下事,」許華玲說。解救台灣田邊的天空,也不是一張罰單可以根除。要讓六月的田園風光不在惱人,還需要更多人的加入,才有機會創造改變。

(#內容轉載自CSR@天下)


回上一頁